有燈無月不娛人,有月無燈不算春。
春到人間人似玉,燈燒月下月如銀。
滿街珠翠游村女,沸地笙歌賽社神。
不展芳尊開口笑,如何消得此良辰。
——《元宵》明·唐寅
元宵節(jié),在農歷正月十五,元指一年之始的元月,宵即夜。元宵,顧名思義,這是一個要于夜晚發(fā)生的節(jié)日,因為這是一年中第一個圓月高掛的夜晚,上天在新年里第一次降下了團圓寓意的美景。黑夜來臨,月圓之時,人們有著不眠不休的興致,這高昂的興致,全落在一個“樂”字上。
元宵節(jié)吃元宵,這一習俗最早的記載見于宋代,當時稱元宵為“浮圓子”、“圓子”,在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為的是祈求團圓、平安。而元宵節(jié)更大的魅力卻不止于此,溫馨的祈愿之外,是“鬧元宵”里熱鬧的歡騰。
元宵節(jié)又稱上元節(jié),上元之號,來自于道教。道教中有所謂的“三官大帝”——天官、地官、人官,合稱“三官”又稱“三元”─上元、中元、下元。上元天官降生于元月十五,因而上元節(jié)也是一個祭神之日?!读涸壑家酚休d“上元為天官賜福之辰。”既是神道賜福,自然身心愉悅,況且傳說天官喜好音樂,為了神仙愛熱鬧的雅好,凡人們也得使勁兒地高興一把。
愉神是為賜福,愉己是為自樂。而為了祈求“天官賜福”,人們更是創(chuàng)造了放天燈的熱鬧法,把美好的愿望、祝福寫在天燈上,再施放到天上好讓天官能夠看得清楚賜給自己,演變下來,便是盛大熱鬧的元宵燈會。元宵燈會,自漢代有始,跨唐宋,越明清,直至現在。元宵放燈,照見無限繽紛的人間百態(tài),火樹銀花,燈帳千盞,為的都是樂在當下,映照出的則是世間人們心底歡騰的溫暖。
古時以彩燈扎成"鰲山",扎燈成鰲,極指燈山之盛大。據南宋《武林舊事》所載,每歲元宵節(jié),在杭州"宣德門、梅堂、三間臺等處臨時取址,起立鰲山"。
每于元宵佳節(jié),猜燈謎、看舞獅、踩高蹺、擺旱船,賞燈聽曲,皆如白晝,萬人畢集,士女齊出,老少皆至。幾千年來,中國人始終堅持著這種熱鬧,并在升騰的歡笑間祈盼和守護著每一個日子里生活的熱度。
“不展芳尊開口笑,如何消得此良辰。”開口歡笑的美麗,值得你跨越萬水千山而來,值得你停下腳步而來,值得你留下一張溫暖的笑臉,一句愛的表達。